绪论 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专题一 小学语文课程
专题二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专题三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专题四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专题五 当代小学阅读教学
专题六 当代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专题七 当代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专题八 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专题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
专题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二)
专题十一 小学生语文能力
专题十二 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专题十三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专题十四 当代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题十五 磨课训练-1
专题十六 磨课训练-2
学习指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学位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小学教育领域的中高层次、中高水平语文教育教学专业人才的支撑性课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语文教育理论素养、促成他们的语文教学专业顺利发展并具有较强实践性色彩的专业理论课程。

一、课程性质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属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整个课程从性质上介于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是一门依托课程与教学理论,依托基础教育一线语文教学实践,致力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艺术的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的基本性质是: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

1.理论性:本课程旨在阐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一系列教学理论,致力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帮助其开拓教学视野,形成敏锐的理性认识。

2.专业性:本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专门知识,直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一线教育实践,体现着小学语文教师独特的专业知能需要。

3.实践性:本课程立足一线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来阐明相关教学理论,促使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努力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间的互通与互促,最终实现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实践素养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目标

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形成最新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让大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及其依托的最新教学理念,触及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前沿理念,具备引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准备。

2、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形成较强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能力。所有师范生或在职教师修完本课程之后应该具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具有娴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练达的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能力。在教学中,能够贯彻最新教学理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

3、培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强烈的教学改革意识与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在学习之后能够不拘一格地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自己的教学创意,在某一感兴趣的语文教学领域开展探索性教学改革与课堂结构改革,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

4. 养成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学习之后要清楚自身专业发展的优势与缺陷,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与形状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专业发展途径,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与蓝图,并逐步付诸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5、促使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修习本课程之后,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会使用科学的评价工具与评价技术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以利于后续教学活动方式的改进。

基于上述学习目标,本课程选定的主讲教材是课程组共同研发的专门教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提高本课程学习的效果与效益。该教材计划在对本网络课程讲稿整理基础上成稿,将由国内权威教育类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本课程将以崔峦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为辅助教材,以弥补本教材的不足,拓宽学习者的视野。

三、课程学习时数的分配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64课时,具体分配(见授课计划)。

由上可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学习的重点是专题三,这是最需要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耗费精力投入的一个专题。其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也是本课程学习的一个焦点,我们需要对之尤其关注,以确保学习活动有主次、有轻重缓急地展开。

四、课程主要特色

本课程在建设与开发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强调学研并重、学思结合

本课程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特定学习对象——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需要,考虑到他们自身工作与专业发展的需要,考虑到了师范生职后发展的特殊需要,全力对学习者研究实力的提高、教学实践艺术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与学习平台。语文教师的学习兼有双重目的:其一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学理论、最新教育实践理念,教师就能够更新教育视野,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其二是反思的需要,在对名师名课的观摩反思中进行语文教学论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实践修养的需要。因此,赏析教育教学视频,反思探究课例,开展课例实践,是他们更好地理解最新教学理念。开展语文教学创新与变革的需要。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许多方面都着力于满足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上述特殊学习需要。

2、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中心

在课程章节设计上,本课程有意加大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等章节的容量,尤其是增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试验的相关内容,力求将本课程的开发立基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野与框架之内,尽可能实现课程重点的选定与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育工作重点间的同步与一致,确保他们尽可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与理念,尽可能减少无效学习、无用学习,提高课程学习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实现课程章节设计的最优化,全力体现课程建设服务于教师教学方式改进与优化的目的。本课程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为开端,以各分项教学,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教学等为主干,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点,体现出了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过程的全程关怀,努力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

3、关注学习者的教学经验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方式的需要与选择,就决定了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呈现。显然,相对于师范生而言,在职小学教师的主要学习特点有两个:其一是属于成人学习,其二是关注学习活动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是在“边工作边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对他们的学习来说具有奠基性与基础性——凡是投合他们的学习经验,与他们的学习经验发生关联的教育学理论,他们一般都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反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很难打动他们,引起他们的兴趣。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课程在建设中努力在课程内容于教学评价中融入了他们的经验元素,如增加案例课例,理论的呈现与教学实践案例的呈现同步,便于他们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与兴奋点,确保理论课程与他们的实践经验、学习胃口关联起来,产生学习的意义,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领会。这正是本课程设计的优势与特色之处,也有利于师范生的教学专业发展。

五、课程基本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主题内容按照“分模块、分专题”设计的思路,按照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兼顾的原则,整体设计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见授课计划)

    就所有课程学习模块、专题、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其内在构架如下:

 
 

 

 

 

 

 

 

 

 


    具体而言,本课程的四大模块——理论篇、教学篇、延伸篇、教师篇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关系:

1、四个模块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目的——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及其教育素养的整体提升。四个模块在目的上是趋同的,在方式上是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关系,改革模块各自承担着自己的职责,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2、四个模块协力支持着本课程核心任务的完成,教会小学语文教师学会科学地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共同支撑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具体运作中,各个模块占据着不同的地位,行使着不同的使命:

理论篇,即课程与教学理论篇,主要涉及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理论、理念及认识角度与工作立场,如小学语文课程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素质教育观、有效小学语文教学等。它们是小学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依托。该部分以理论为主体,故简称为理论篇。

教学篇,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篇,该部分偏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实践领域,分别是识字、说话、阅读、写作等四大板块,侧重于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内容。该部分是本课程的轴心,是小学语文课程论的学习重点,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应用的主要领域,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

延伸篇,即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前端——教学设计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后续环节——教学评价,它们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向前后延伸的结果,是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准备与实践基础。实际上,该部分内容渗透在各分项教学工作之中,但它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在本课程教学中需要特意强调的内容,是对上述教学实践环节的补充。

教师篇,即小学语文教师篇,它着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主体——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问题。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师本人就是所有小学语文课程的载体,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活载体,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素养提高涉及到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全局,是一个需要刻意加强与强调的内容。其实,本课程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上。

六、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在本课程学习中,建议同学们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把握好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确保学习活动能在重点、难点上聚力,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1、学习重点:理论模块与教学模块

学习重点的选择取决于本课程开设的主要意图与用意,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对学习活动所抱有的期待。在本课程学习当中,学习的重点是模块一和模块二,尤其是各分项教学,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是全部学程的重点。在模块二中最为重要的又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这是本课程服务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关键环节。相对而言,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小学教师素养则是次要学习内容,其中,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是最其次的一个学习模块。在后两个模块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相比而言较为重要,它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一环。

为了学习好这两个模块,建议大家在学习中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将两部分对照起来学习,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消化的目的。这是因为第一模块偏重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而第二模块偏重于实践,如果单单学习理论,则会显得枯燥;如若单单学习实践,则显得过于浅薄,没有发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可能回避这一矛盾的产生。

其次,将学习活动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边工作边实践边学习,在亲身工作中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教学实践的要求贯通起来,最终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同时,在学习中,切忌只学习不实践,或只实践不学习,以免产生两极化的学习发生。

最后,要拓展视野,广泛涉猎,切忌仅仅停留在书本与视频上,这样做不利于对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的融会贯通、深入理解,久而久之,易于早成学习效果的表面化、简单化,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创新与创造。

2、学习难点:理论模块

之所以该模块是本课程学习的难点,这是由其自身的抽象性决定的。学习的难点产生于学习者与学习材料要求之间的差距,源自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落差。在小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理论这一模块中,众多抽象概念云集,如语文素养、素质教育、有效教学等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一旦理解了,其对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之效。因此,这一部分学习内容非常关键,需要学习者给予高度关注。  

七、课程学习预期效果

在本课程学习之后,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达到以下五项效果:

1、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

在学习后,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形成知识概念体系,对一些基本概念、核心概念的学习要达到识记水平。

2、具备教学理论的应用能力与意识

学习后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能够将所学理论、技法、要领灵活地体现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具备一定的教学实验组织能力

在学习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配合学习活动自觉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哲学、教学理念视野与教学方法模式,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引领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4、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

学习者要在学习中自觉开展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引入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主体性评价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管理与反思的意识、能力。

5、具备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进以成就教学名师的意识与行动

在学习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要能够科学设计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结构改进策略、专业能力发展思路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并准备条件、继续积累,最终成长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八、课程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网上作业评价、网上互动评价,其次是期末考试,最后是网上讨论参与度的评价、答疑情况评价、自制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评价以及师生交流情况的评价。本课程在评价中将强调三个方向:其一是偏实践的倾向,即把学习者的教学实践成果,如课例、案例、视频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其二是偏主体的倾向,即把学习者——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自评与互评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强调评价活动对学习者自身的促进与激励功能,克服评价活动的甄别性色彩;其三是偏过程的倾向,即把整个评价过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阶段性成果的评价,适当弱化期末考试、终结性考试在评价中的比重。在评价与考核中,我们主要依据以下蓝图对教育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考核: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评价与考核蓝图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比重

评价主体

评定等级

网上作业

电子作业、电子笔记、学习反思、知识重点整理等

20%

授课教师

百分制

期末

考试评价

题库中随意抽取或教师命题

40%

授课教师

百分制

语音答疑

答疑记录、问题质量、

提问频次等

10%

技术人员评价

五级制(ABCDE

视频课例

学生自制课堂教学案例、自制电子课件或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

15%

互评与自评

五级制

论坛参与度

参与虚拟社区讨论、对网上资源的利用情况、对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5%

互评与自评

五级制

课程结业

论文

电子论文

10%

授课教师

百分制

 

在课程评价中,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具体评价思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细致入微的评价:

  1、一切评价要以网上学习记载、课程考试文本试卷、课程论文、作业文本、师生答疑记录等客观性资料为依据,尽可能避免主观化评价,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

2、评价中要适度参考授课教师对学习者的主观印象,尽可能考虑到学习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卓异表现,注重以评价来鼓励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变革精神,适当考虑学习者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表现,切忌一切本本主义、形式主义,适当使评价结果保持在适度的弹性范围之内,为学习者留足发展空间;

3、评价中要适当拉开档次,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态度较好,工作上有创意的学习者要增加“加分”分值,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学习者的导向工作、激励功能与发展功能,打破为课程而评价的陈腐理念,大胆倡导为学习者的卓异表现、实践才能、教学潜能的激发与发掘而评价的新评价理念,使评价成为小学语文教师追求进步的开端与诱因。

九、课程学习建议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建议学习者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来开展学习活动:

1、视频学习与自学教材文本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课前充分准备与视频教学中的认真聆听,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认真地该看视频课程资源,学习效果就难以保证。因此,建议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课程视频资源,尽可能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始视频课程的学习。

2、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相应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技巧,故不及时俯身实践,运用相关理论,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建议学习者将课程学习与课后思考、理论接受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坚持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注重演练,全力将理论融汇贯通的学习策略来开展本课程的学习,实现理论提升与教学能力形成的双重学习目的。

3、渐进式学习与跳跃式学习并用的学习方法

初学者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章逐节地展开学习,而学习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灵活地跳过相应学习内容,直接进入你不熟悉的、不了解的章节,确保学习之后有所收获与长进。

4、多路径学习并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兼采各种学习路径,如在学习课程讲解时,可以结合做一些习题或看一下案例;在听课程串讲后,可以考虑做一做模拟试题或者复习思考题,甚至进入一线教学实践进行现场学习;在阶段性学习完成之后,要及时开展学习反思与小结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路径的优势。

5、笔记整理学习法

网上视频学习时不但可以借助于电子教学大纲、网上学习重点提示等资料,还可以及时整理学习笔记、学习重点,及时树立本课程核心知识结构与教学重点内容,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地图”,实现对全部学习内容的系统、全面、深入理解。

教学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