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章 绪论 |
|
|
|
第一节 公共行政学概述 |
|
|
|
知识点一:公共行政的涵义 |
|
|
|
知识点二:公共行政学的含义 |
|
|
|
知识点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
|
|
|
知识点四:公共行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
|
|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
|
|
|
知识点一:公共行政学产生的背景 |
|
|
|
知识点二: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
|
|
|
知识点三: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状况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二章 公共行政环境 |
|
|
|
第一节 行政环境概述 |
|
|
|
知识点一:行政生态学的兴起 |
|
|
|
知识点二:行政环境的含义 |
|
|
|
知识点三:行政环境的特点 |
|
|
|
知识点四:行政环境的类型 |
|
|
|
知识点五:不同环境对行政的影响 |
|
|
|
知识点六: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
|
|
|
知识点七:行政环境对公共行政的重要意义 |
|
|
|
第二节 宏观行政环境的内容 |
|
|
|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环境的分析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三章 公共行政职能 |
|
|
|
第一节 公共行政职能及其体系 |
|
|
|
第二节 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
|
|
|
第三节 公共行政职能转变 |
|
|
|
第四节 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四章 公共行政组织 |
|
|
|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
|
|
|
知识点一:行政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
|
|
|
知识点二: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
|
|
|
知识点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
|
|
|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
|
|
|
知识点一:集权制与分权制 |
|
|
|
知识点二:完整制与分离制 |
|
|
|
知识点三: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
|
|
|
知识点四:层级制与职能制 |
|
|
|
第三节 行政组织理论 |
|
|
|
知识点一:古典组织理论 |
|
|
|
知识点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
|
|
|
知识点三:现代组织理论 |
|
|
|
知识点四:行政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
|
|
|
第四节 行政组织结构与设计 |
|
|
|
知识点一:行政组织结构 |
|
|
|
知识点二:行政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五章 公共行政领导 |
|
|
|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
|
|
|
知识点一:行政领导的含义、特点 |
|
|
|
知识点二:行政领导与行政领导者 |
|
|
|
知识点三:行政领导的地位与作用 |
|
|
|
知识点四:行政领导者的类型与产生方式 |
|
|
|
知识点五:行政领导理论 |
|
|
|
第二节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责任与权力 |
|
|
|
知识点一: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
|
|
|
知识点二:行政领导责任 |
|
|
|
知识点三:行政领导权力 |
|
|
|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
|
|
|
知识点一: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
|
|
|
知识点二: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 |
|
|
|
知识点三: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
|
|
|
第四节 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与艺术 |
|
|
|
知识点一:行政领导方法 |
|
|
|
知识点二:行政领导的方式 |
|
|
|
知识点三:行政领导艺术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六章 人事行政 |
|
|
|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
|
|
|
知识点一:人事行政的含义 |
|
|
|
知识点二:人事行政的原则 |
|
|
|
知识点三:人事行政制度的发展 |
|
|
|
知识点四:人事行政的作用 |
|
|
|
第二节 人事行政比较 |
|
|
|
知识点一:管理体制比较 |
|
|
|
知识点二:分类制度比较 |
|
|
|
知识点三:人事行政发展的趋势 |
|
|
|
第三节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
|
|
|
知识点一:公务员的考录管理 |
|
|
|
知识点二:公务员的使用管理 |
|
|
|
知识点三:公务员的发展管理 |
|
|
|
知识点四:公务员的奖惩管理 |
|
|
|
知识点五:公务员的退职管理 |
|
|
|
第四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
|
|
|
知识点一:中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缺陷 |
|
|
|
知识点二: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
|
|
|
知识点三: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七章 公共行政决策 |
|
|
|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
|
|
|
知识点一: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 |
|
|
|
知识点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
|
|
|
知识点三: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
|
|
|
知识点四:行政决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
|
|
第二节 行政决策过程和理论模式 |
|
|
|
知识点一:决策程序一般步骤 |
|
|
|
知识点二: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
|
|
|
知识点三:行政决策模式 |
|
|
|
第三节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
|
|
|
知识点一:行政决策体制的含义 |
|
|
|
知识点二: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 |
|
|
|
知识点三: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八章 公共行政执行 |
|
|
|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
|
|
|
知识点一:公共行政执行的涵义、特点 |
|
|
|
知识点二:公共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 |
|
|
|
第二节 行政执行的过程 |
|
|
|
知识点一:行政执行的准备 |
|
|
|
知识点二:行政执行的实施 |
|
|
|
知识点三:行政执行评估 |
|
|
|
第三节 行政执行中的障碍和对策 |
|
|
|
知识点一:影响行政执行的主要因素 |
|
|
|
知识点二:行政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
|
|
|
知识点三:克服行政执行障碍的对策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九章 公共行政监督 |
|
|
|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 |
|
|
|
第二节 行政监督体系 |
|
|
|
第三节 行政救济监督 |
|
|
|
第四节 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十章 公共行政方法 |
|
|
|
第一节 行政方法概述 |
|
|
|
第二节 公共行政方法的比较 |
|
|
|
第三节 公共行政方法的现代化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十一章 公共行政绩效 |
|
|
|
第一节 公共行政绩效概述 |
|
|
|
第二节 公共行政绩效评估 |
|
|
|
第三节 中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十二章 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 |
|
|
|
第一节 行政改革理论及其发展 |
|
|
|
第二节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
|
|
|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 |
|
|
|
课后练习 |
|
|
|
拓展资源 |
学习指南 |
一、课程性质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也称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 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 “科技与管理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行政管理的实际能力。培养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 学习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角,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努力探索行政管理的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领导学基础》、《公共政策概论》等。 三、研究对象 公共行政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正在于它特殊的研究对象——行政。公共行政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行政机关,在中国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公共行政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我国的公共行政学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和方法。该学科密切关注理论发展和中国行政发展的实践,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分析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特别是中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套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和价值观念,努力反映行政学的发展,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 四、课程内容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被人们揭示。因此,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或大同小异的体系。但一般来说,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公共行政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和了解: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绩效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绩效的必由之路。 五、研究方法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1.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又称为规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种通过价值判断做出结论的分析方法。 2.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公共行政实践的研究方法。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两种具体方式。 3.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方法又称文献法或间接研究方法。公共行政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从中寻求对一定公共行政问题的了解、理解。 4.数量分析方法 公共行政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广泛收集有关公共行政现象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通过采用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对这些数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和掌握公共行政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5.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在公共行政学中,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公共行政现象和过程,把管理机构、管理对象的各种环节、各个层次都当作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的研究方法。 六、主要特征 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同时又揭示行政组织管理社会 公共事务的规律,所以具有社会性。它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为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所接受和共享。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公共行政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 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广泛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但又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内容,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规范性和权变性的统一。公共行政学揭示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程序、机制、方法、手段带有规范性。但是,决定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因素是多元的,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是必然的,因此,公共行政学必须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七、主要方法 1)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即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的总和。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⑴基本手段。主要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工作手段。⑵行政程序。它不只是一种办事的手续,也是一种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程序。⑶技术方法。 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的手续,减少办事时间;减少行政成本;各个步骤或环节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采取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以人为本。 行政方法的特点: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 行政方法的作用:⑴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⑵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⑶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⑷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⑸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2)传统行政方法 ⑴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⑵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 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 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竖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 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 ⑶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计划应该有时间期限。讲究成本效益,规定达成目标的方式、途经和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并确立责任。 3)现代行政方法 ⑴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⑴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⑵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⑶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⑷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 目标管理的程序: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 ⑵战略管理方法。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为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分为四个步骤:⑴界定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公共组织所处的位置是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⑵制定战略规划。⑶实施战略规划。⑷战略评价。 ⑶标杆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的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标杆瞄准的类型: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部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标杆瞄准的流程: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包括:可靠性、回应性、服务能力、服务渠道、服务礼貌、沟通、诚信、安全感、善解人意、有形性。 推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步骤:政府高层领导者的领导与支持;策略性规划;以顾客为导向;考评与分析;训练与奖惩;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质量保证。 八、与其他学科关系 公共行政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学与政治学 行政学是从政治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分支科学 ; 政治学:研究国家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如国家的起源、国体、政体、民族、宗教等 行政学运用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行政组织和管理。 政治学是更具有理论性的学科,行政学则是更具有实用性的科学。 2)行政学与法学 法学是研究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而行政管理既受法律的指导和制约,又运用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进行管理;同时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实践又丰富了法学的内容。所以,行政管理学与法学存在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 3)行政学与管理学 管理学是以一切管理为研究对象;行政管理学是以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因而,行政管理学也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对行政管理学来说都具有指导性意义;行政管理学的原理、原则为管理学所包容,但行政管理学更加具体化、专业化。 4)行政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以社会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良性运行的规律。行政管理学将社会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应用于行政管理之中,充实了行政管理学的内容。社会学的理论、原则也有赖于在行政管理中实施和验证。 5)行政学与经济学 行政学和经济学均涉及管理的研究,而管理研究的目的都是要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获取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干预,以及主管经济部门的增多,使国家行政管理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 经济学构成公共管理学及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 公共行政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数学、运筹学等)也有紧密联系,公共行政学借助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揭示行政管理的规律,保证或促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公共行政学在行政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九、课程发展历程 1)现状 公共行政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行政管理的实践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材料;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发展为公共行政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公共行政学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提出,他于1865年撰写的《公共行政学》一书,用行政法的观点阐述行政问题。1887年美国学者T.W.威尔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科。威尔逊因此被誉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1893年美国学者F.J.古德诺出版了《比较行政法》,此书成为美国的第一部公共行政学教科书。1900年他出版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行政与政治分离的理论。此后,愈来愈多的学者把公共行政学作为单独学科加以研究。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撰写了《公共行政学导论》一书,论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讲求效率的必要性,以及对行政管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1927年美国学者W.F.威洛比发表了《公共行政学原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形成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原理、方法。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F.W.泰勒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法国管理学家H.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公共行政学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其理论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过分重视机械效率,忽视社会效益;把行政组织视为封闭式组织系统,忽视组织外部环境的影响;片面强调人的物质利益,忽视人的精神因素,缺乏对人的尊重。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理论受到很大冲击。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均衡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А.Н.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学者F.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动机》提出双因素理论,美国学者D.麦克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与此同时,美国学者H.A.西蒙开创了以行政决策为重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把决策理论、数学方法、计算机学融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美国组织学家J.G.马奇提出理性与组织融合理论;美国政治经济学家C.E.林德布洛姆提出渐进决策理论。他们把行为科学和决策理论用于行政研究,对公共行政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行为科学时期。 行为科学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从只注重行政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成员意见的沟通、个人欲望的满足、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只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由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由“重事”到“重人”。这些都表现出公共行政学的飞跃。但是,这个时期又出现了新的片面性,如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过分注重人的理性作用,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了环境的影响作用等。60年代,公共行政学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系统科学阶段。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就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约。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还认为管理活动中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要寻求唯一最佳管理方式是困难的。所以主张随环境变迁来选择管理方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提倡生态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W.雷格斯;主张社会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T.帕森斯;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美国学者F.E.卡斯特;以及提出Z理论的美籍日本学者威廉•大内等。系统管理理论已被普遍接受,成为当代研究行政管理的一种值得重视的理论。 2)兴起 公共行政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Leonard D?White 1891~1958)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公共行政学于19世纪末萌芽到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政府行政活动的变化而言,主要有: 1.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2.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3.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公共行政学产生于当时的美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公共行政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 同时,学科发展也为公共行政学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 有的学者把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1)科学管理(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912-1933)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撰写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一套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提出了组织管理功能理论,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14条管理原则,对改进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和发展行政管理学起了积极作用。韦伯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认为人类进行必要管理的最合理的形式。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学管理时期或传统理论时期。 行政学也受到当时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的影响,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原理、方法。代表人物有怀特、魏洛比和费富纳。 (2)行为科学(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936-1961) •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传统理论受到很大冲击。1927~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 • 美国学者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均衡理论。 •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 美国学者赫茨伯格在《工作的动机》提出双因素理论 • 美国学者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3)系统科学(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1962年至70末) • 60年代,行政管理学理论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系统科学阶段。 • 主要特点是广泛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就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重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行政组织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各个部分彼此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和制约。 • 因此,行政管理既要重视行政系统与外界环境、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行政系统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行政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因素,又要强调人的因素。 (4)发展趋势 公共行政学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演变有如下情形:由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研究,到政治与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由以事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由法规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由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的效率观;由单科的研究到科际的研究等。发展趋势表现为: (一)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 (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4)公共行政学在中国 (一)中国古代的行政文化 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封建行政管理体系:实行大一统的国家行政组织体制;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内部实行等级尊卑主从制度;建立严格的监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管理法规,如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周礼》、《秦律》、《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建立周密的官吏管理制度,包括官吏的选拔、任用、察举、奖惩、回避、俸禄等。 (二)近现代发展 当行政学在西方国家产生之后,中国学者很快就予以重视,加以引进和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著有:《行海要术》、《行政纲目》、《行政学总论》、《行政法撮要》等。 20世纪30 年代开始,1935年张金鉴出版的《行政学之理论与实践》一书,(我国最早、最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专著)。 1936年,江康黎出版了《行政学原理》,在当时都被列为大学丛书。 龚祥瑞、楼邦彦合著的《欧美官吏制度》等,也有相当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发展的同时,行政管理学也步人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殿堂,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各大学政治学系及培训学校大都开设了行政学课程,并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不仅如此,行政管理学的传入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也影响了我国的实际行政过程。 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实践了五权分立的思想,组建了我国现代化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 1934年,国民党政府设立了“行政效率研究会”后更名为“行政效率促进委员会”,并发行了《行政效率》半月刊杂志, 到40年代,我国成立了行政学会,并加入了国际行政科学学会。 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但在当时的年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生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三)新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和人民政府积累了一定的行政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然而,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曾一度受到忽视。 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取消了行政学专业和课程,社会科学的研究部门也没有设置行政学的研究机构,行政学的教学和研究一度中断,不仅影响了我国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影响了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历史积累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因此而推动人们对公共行政学的重新认识。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召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个研究公共行政学的会议——“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的任务及发展中国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研讨会的成功,标志着公共行政学在中国的重建,并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行政管理学开始复兴并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迫切要求加强行政管理学的研究。 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学会成立,酝酿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学。 1982—1984年我国国家行政改革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科学行政管理理论指导的缺陷,则对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学提出了现实要求。这就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为恢复和发展行政管理学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1984年夏,由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联合发起召开了全国性的行政管理研讨会,并正式筹备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很快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热潮,不少大学和研究单位先后设置了行政管理学专业或开设了行政管理学课程,同时成立了一批行政管理干部学院,行政管理学甚至被视为我国几千万党政干部的必修课。 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并发行了会刊《中国行政管理》。 1995 年,国家行政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主要培训各级政府司局级以上官员。行政管理学开始纳入国家行政建设的轨道。 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发表或出版了:国务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探》、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李方教授的《行政管理学纲要》、唐代望教授的《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等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各类关于公共行政研究的专著多起来,且研究质量明显提升。与此同时,还引进和翻译出版了一批我国台湾省和西方学者的行政管理学教科书和专著。这些都对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和直接的推动作用,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成就: 自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得以恢复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研究以加速度的节律迅速发展,表现为学科体系、学科分化、应用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研究领域开始触及世界行政研究的某些前沿问题。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政府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显示出它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价值和潜力。 缺点: 许多研究尚停留在对西方国家行政理论进行介绍的层面,理论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明显不够, 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与现实的行政改革和行政发展还存在着差距,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超前研究不够, 缺少重大的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 对政府过程、行政程序和行政操作层面研究不足, 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还较薄弱; 以科学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行政学研究方法尚未充分运用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我们还需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十、学习建议 (1)公共行政学课程的教材通俗易懂,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主教材,认真自学。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去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材、论文进行阅读,拓展知识,开阔视野;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电视节目观看,如《焦点访谈》、《央视论坛》、《今日说法》或当地电视台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电视节目,这些栏目的内容很多与我们课程内容相关,通过观看有关节目,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当地一些政府部门去参观、实习,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4)学习中要多思考、多练习、多提问,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和平时练习,来吃透并掌握有关的知识。 (5)本课程教学组织较多地考虑并利用了在线教学平台,许多重要信息都通过网上发布,提供了多种学习媒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充分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利用网上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寻求帮助,解疑释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是加强自学的重要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