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与初唐诗坛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第三章 李白
第四章 杜甫
第五章 大历诗风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第八章 散文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一章 李商隐、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第十二章 宋代文学绪论与宋初文学
第十三章 柳永
第十四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第十五章 苏轼
第十六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十七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第十八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十九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第二十章 辛弃疾
第二十一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二十二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第二十三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教学方法

 

 

隋唐文学

我们先按照教材的线索,对唐宋文学做一番简要的概括性的介绍。在后面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有些内容与教材可能会有所差异、有所补充,以便大家互相参照。

唐代诗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隋唐一代辉煌的文学。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代由于全国的统一,文学的发展也融南北之长,题材更丰富,手法更完善,风格更多样。

在唐代,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因国力强盛,士人们心中都有一种浓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作激情也自然很旺盛。他们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同时,国力的日渐强大,也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便是文学(特别是诗)中的昂扬情调。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

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宏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影响到唐文学的风貌。他们的生活,也与唐代文学的发展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入幕和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

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的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佛教影响的印记。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有的表现的是一种禅趣,一点禅机,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影响。它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使唐诗中产知了一种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

佛教对唐文学的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佛教在唐代的广泛影响。直接拓广了文学的体裁。俗讲与变文,就是这时出现的新文体。这种文体的主要特征,在便于讲唱,内容为佛经,而形式则与当时的民间说话一样,带着通俗文学的性质。

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也产生广泛的影响。

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唐代文学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百花齐放: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词和变文两种新兴的体裁也迅速崛起,而以诗歌的成就最高。

唐诗的繁荣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两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其中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胡震亨《唐音癸签》)。

其次,唐诗的繁荣表现在质量上,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等等一大批杰出的优秀诗人,而且,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再具体一些说:

 

其一,唐代诗人队伍较前空前地扩大;其二,唐诗所反映的生活层面有着空前的扩展;其三,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其四,诗歌的形式日臻完善和完美。

散文方面,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使得散文取代了骈文在文坛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能够利用这种自由灵活的文体来更充分自由地表达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奇小说的出现,也是唐代文学的一个新发展,成为我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变文—— 一种与传奇小说性质相近的新文体,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民间讲唱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出现的又一影响深远的新文体是词,为以后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时期的产物。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从文学自身的发展说,它是艺术经验充分积累之后的一次大繁荣,又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下一次的繁荣作了准备。

唐诗的分期:

关于唐诗的分期,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学界比较公认的是“初、盛、中、晚”四分法。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太和九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宗天祐三年(906),约七十年。

一、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

隋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2、初唐诗坛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仿效。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上官仪,“上官体”。

初唐的一般士人中,游离于当时风气之外,诗风较为独特的是王绩。

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

宋之问和沈佺期等,最后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3、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是初唐的一个重点。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陈子昂明确地提倡汉魏风骨,倡导风雅兴寄,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诗美理想,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修竹篇序》)。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隋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诗情与画意相结合,诗境空明纯美,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二、盛唐的诗人群体

1、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他的诗作,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当时,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多有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有一种挥之难去的隐逸情结。

2、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有“诗家天子(一作“夫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主要有三类题材:边塞诗、宫怨闺怨诗、赠别诗。从体裁上看,他现存的177首诗,其中七绝75首,五绝14首,占了总数的一半,尤以七绝为最佳。

王昌龄的七绝,十分注意起承转合,没有闲笔,第三句尤能翻出新意,另辟境界,末句亦是或有力、肯定,如“不破楼兰终不还”、“一片冰心在玉壶”,或含蓄蕴藉、余音不尽,如“朦胧树色隐昭阳”、“高高秋月照长城”等等。

 

教学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