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三代的思想意识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思想
第三章 战国百家争鸣
第四章 秦汉的思想学术(上)
第五章 秦汉的思想学术(下)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思潮
第七章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下)
第九章 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
第十章 明代思想与思潮
第十一章 明清之际的社会变动与思想变化
第十二章 清代的思想和学术(上)
第十三章 清代的思想和学术(下)
第十四章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
第十五章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下)
课程简介

 

《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内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历史学科——专门史,但实际上与中国哲学史又非常接近。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思想史家张岂之先生认为:“思想史就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思想史就是研究人类历史上社会思想意识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中国思想史是以中国思想观念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与规律为研究对象。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专门学科,它与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法制史等不同,不是就某一专门学科进行的历史研究,而是主要从上层建筑领域就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精神和学术方面进行的宏观的、概括的、整体的研究,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兴衰、起落以及不同学派对待各种社会思潮的态度、观点与理论,也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

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哲学史、思想史这样的称呼,与今天思想史类似的在中国古代就是义理之学。20世纪以来,学者们出版了为数不少的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著作,而其中以前者命名的远多于后者。但实际上人们往往把二者混同起来,撰“中国哲学史”者,内容宽于“哲学史”而略同于“中国思想史”,撰“中国思想史”者,内容大都局限于“中国哲学史”的范围。有的学者对思想史和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做了区分: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重点,是思想流变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则是理论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哲学史、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关系而言,哲学史是思想史的核心,思想史又是学术史的主体,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就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关系来说,三者也相互联系,其范围文化史最大,思想史次之,哲学史最小。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和“诸子略”、朱熹《伊洛渊源录》、孙奇峰《理学宗传》、黄宗羲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江藩《汉学师承记》等思想史论著。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研究有影响的主要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侯外庐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侯外庐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全四册)、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肖萐父、李锦全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分《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等。

《中国思想史》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对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太炎先生二三事》)这就非常精辟地说明了文学和思想的不同作用。中国思想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可以使文学研究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特别对于古代文艺理论的学习有直接的意义,因为思想史就是古代文论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中国思想史的学习,可以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智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增强身心素质,加强道德修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社会实践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成人”(全面发展的人)。

 

 

学习建议
  课程的重难点提示:见“学期授课章次”。 学期授课章节安排:见“学期授课章次”。 学习方法:中国思想史的学习,要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各种思想形态和思想意识,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 [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