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三国是指魏、蜀、吴三个国家。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在江南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指十六国结束后在北方地区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是封建时期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历时300余年。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再度陷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但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基本特点是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也就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什么差异,弄清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以及各个王朝的更替,也要弄清其内在的差异和联系。

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方法

要学好中国古代史,至少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真仔细,肯下苦功;二是多动脑筋,讲求方法。前者自不必说,仅就后者略陈管见,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明确历史术语的概念。中国古代史牵涉到的术语很多。常见的术语有纪元、年代、世纪、干支等等。“纪元”是纪年的起算时间。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是我国有明确纪年有开始。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后,历代帝王皆立年号,用以纪元。“绝对年代”是指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是历史学与考古学测定和记载人文时序的基本的标志。“相对年代”是指只能比较或推定先后顺序的年代,也是测定人文时序的标志之一。“世纪”是计年单位,以公元为准,一百年为一世纪。如800年至899年为九世纪。每世纪前三十年习惯上称为初期或初叶,中间一级称为中期,后三十年称为后期或末叶。“年代”亦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以每世纪中的十年为一年代。通常以0为始,至于9。如七世纪二十年代,一般指610619年。“干支”是中国古代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壬戌、癸亥等六十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以表示年、月、日的先后顺序。诸如此类名词,都要理解它的概念。

其次,学会理解记忆基本的历史知识。为此,要了解历史知识的类型及其结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其知识结构大体如下:①事件: a、别称或简称。b、属性。c、原因。d、经过。e、结果。f、意义(作用或影响)。②人物:a、别名字号。b、籍贯、朝代、头街。c、主要事迹。d、评介。③典章:a、类别。b、设置年代及其原因。c、具体内容。d、沿革情况。e、作用。④朝代:a、简称或别称。b、何人何时建立。c、都城所在。d、疆域四至。e、社会概况。f、灭亡时间,包括传几主,多少年。⑤年号:a、何人何时年号。b、起止时间。c、使用年数。⑥身份:a、别称。b、类别(阶级属性)。c、地位。⑦文献:a、编著者。b、卷数。c、主要内容。d、价值。⑧地名:a、设置年代。b、名称由来。c、位置。d、沿革情况。e、与何事有关。⑨文物:a、类别。b、出土时间、地点。c、形制、制作年代。d、价值。知道了这些,就可以把所遇到的知识尽快分类,然后照各自的要点加以条理化。这对于记忆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如果能把同一类的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就更好了。

再者,紧紧抓住三个环节,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三个环节是指课前预习,上课用心听讲,课后复习巩固。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要善于动脑,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自己学习的经验,吸取他人的长处。做到了这几点,再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现就常用的文献资料、今人著述和中文期刊略作介绍,以便自学或研究时参考。

(一)原始资料

1、纪传体史书。计有《史记》130卷,《汉书》120卷,《后汉书》130卷,《三国志》65卷,《晋书》130卷,《宋书》100卷,《南齐书》59卷,《梁书》56卷,《陈书》36卷,《魏书》130卷,《北齐书》50卷,《周书》50卷,《隋书》85卷,《南史》80卷,《北史》100卷,《旧唐书》200卷,《新唐书》225卷,《旧五代史》74卷,《宋史》496卷,《辽史》116卷,《金史》135卷,《元史》210卷,《明史》332卷,《清史稿》536卷。

2、编年体。即按日月顺序编写的史书。主要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编写的史书。有《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13种。

4、政书、类书。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三通)、历朝会要、四大类书等。

(二)今人著述

1、通史: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等《中国史纲要》等。

2、古代史:如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3、断代史:如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三)史学刊物

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以及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