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其应用范围遍及所有实质性科学,其基本的认识方法是: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事物的一般数量特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基本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够熟练应用EXCEL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三、教学内容

从内容上看,统计学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描述、推断和分析。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学课时的要求,除绪论外,本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统计,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介绍搜集和整理统计数据的常用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讲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测度方法。

第二部分:推断统计,包括随机抽样方法,抽样与抽样估计,介绍抽样的一些基本方式及抽样估计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一些统计方法,包括相关与回归分析,介绍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时间序列分析,介绍动态序列的对比分析和构成分析等内容;指数,讲述各种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因素分析方法。

【重点】统计调查方案与调查方式、统计分组与统计表、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动指标的特点及计算、动态平均指标的计算和长期趋势的测定、综合指数的编制和指数体系因素分析、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和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难点】相对指标的比较、平均指标的计算、标准差与离散系数的计算、长期趋势与季节变动的测定、指数因素分析、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与样本空间的计算、多元线性回归与曲线回归。

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是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学时分配

学期总计授课8章,总计40学时。详见课程“授课计划”。


五、教学方式和学习建议

以课堂讲授为基本线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多媒体教学,运用EXCEL在课堂上演示统计分析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计算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课前预习

由于本课程是关于社会统计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老师在课堂上将就这些原理进行阐述和解释,如果学生事先阅读有关章节,将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

2、课堂学习

在教师的课程讲授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重点关注重点与难点的讲授。

3、案例学习法

通过案例导出实践中的社会现象调查与分析需求。加强对社会统计分析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

六、考核评价方式

l   课程结束时采用笔试方式进行考核。

l   平时在线作业成绩,占30%

l   期末考试以考核基本理论、方法为主,占70%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刘桂荣,《统计学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第2版。

2、参考书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4版。

2David R. Anderson等,《商务与经济统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第10版。

3)袁卫、庞皓、曾五一、贾俊平,《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3版。

4)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第5版。

5)陈珍珍,《统计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第4版。

6)宋廷山,葛金田,《统计学:以Excel为分析工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版。

教学日历
公告通知
疑难留言
同学你好!对本课程有哪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