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宋元时期中国的戏剧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元杂剧的发展是在一定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当时各方面条件发展成熟的结果
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关于元杂剧的形成和繁荣,历来虽有不同的说法,但都能从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艺本身的发展上去找原因。现综合近人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略述如下:从政治上看,元代是一个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社会。从起自北方的女真族和蒙古族先后征服并占领广大黄河流域地区起,他们一方面勾结少数汉族大地主共同镇压其它民族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又积极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尤其是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以后,更加紧了对各族人民的镇压和歧视。从中央到地方,结成一层层黑暗统治的网络,对各族人民的言语行动严加监视和限制。在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过程中,要求用富于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艺术作品,去揭露社会的黑暗,官吏的残暴和反映他们的斗争生活,以及美好愿望。于是,一批生活于下层,同各族人民处于同样受压迫、受歧视的文人,纷纷用戏剧和其它文艺形式去反映现实。这样,一些富于反抗性的杂剧剧目不断涌现出来。《窦娥冤》、《鲁斋郎》、《赵氏孤儿》、《陈州粜米》等即其代表.
从经济上看,元蒙在灭金亡宋的同时,积极向外扩张,先后以强大的铁骑攻入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而把欧亚大陆连成一片。造成国际交通四通八达,国际贸易交往频繁,城市工商业十分繁荣的局面。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都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大。在少数几个大都市的城市居民中,有吃饱喝足闲得无聊的贵族、官僚、地主、军官,和中外富商豪贾等,都需要娱乐,满足他们的生活享受。而广大被统治的阶层,同样需要一种方式,以求得一个抒愁解闷、倾泻自己痛苦,表达自己愿望的的场所,大都市与娱乐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不禁都将眼光投向了适于讲述故事,展现矛盾的杂剧。
从文艺本身发展看,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杂剧已经能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目连救母》,可以连续演出八天之久。可见其规模之大,剧本之完整。宋杂剧的角色已增到四至五人。同时,在瓦舍勾栏中演出的各种民间伎艺,也为作为综合伎艺的元杂剧,在表演人物故事,形成比较完整的舞台艺术方面,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元杂剧还广泛地吸收了其它各种伎艺的艺术成就。
唐宋之际,原有的坊市制度彻底崩溃。随着市场自由商业活动的开展,城市里出现了市民集中进行游艺活动的区域——瓦舍勾栏,这促使了市民文艺的极度繁荣,当时的各类时兴伎艺表演都集中在一起,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汴京瓦舍勾栏里的表演名目就有几十种,例如小唱、嘌唱、杂剧、傀儡、杂手伎、球杖踢弄、讲史、小说、散乐、舞旋、小儿相扑、掉刀蛮牌、影戏、弄虫蚁、诸宫调、商谜、合生、说诨话、杂扮、说三分、五代史、叫果子等等。就在这种共同演出,彼此竞争,互相影响,求存共荣的过程中,一种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与一体的情形发生了,戏曲从而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