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 课程论坛
复制链接关于秦汉都城 回复[2] 查看[815]
楼主 2013/10/11 22:27:04
祈潇潇

汉高祖弃洛阳而定都长安,而东汉光武帝为什么又定都洛阳,其中的原因有哪些?

1 2013-10-11 23:07:53 [引用]
梁克敏

刘邦本是瞩意洛阳的,东有成皋,西有殽山、渑池,背靠黄河,南向伊洛二水,也是险峻之地,足可凭恃。而且当时刘邦部下多是山东人,因此主张定都洛阳的呼声甚高,洛阳且是周时旧都,已有一定的城市规模,群臣大多持此意见。唯独张良说:“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于是,刘邦即日车驾都长安。而光武帝刘秀之所以弃长安而都洛阳,在于西汉末年生,王莽篡夺皇位之后,各地起义不断,当赤眉军攻占都城长安之后,对其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破坏,要想再定都长安,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重建,同时刘秀起兵之时的根据地乃是宛洛之间,其并不愿意废弃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去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因为关中战乱致使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农耕经济遭到重创。而且在战乱过程中,漕运遭到严重淤塞而中断,同时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多数南迁,使得南方经济得到加快的发展,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不得不选择中原地带而建都,一则可以控制全国大部,二则可以将南方之富庶尽数利用漕运运往北方。

2 2013-10-12 23:07:27 [引用]
王妮娜

东汉光武帝弃长安而都洛阳的原因有多方面。自然原因:一方面,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史记·周本纪》说洛阳“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另一方面,洛阳又处在群山众水环抱之中,周围地形能够起到良好的防御功效。傅毅的《洛都赋》中也写道:“寻历代之规兆,仍险塞之自然。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砥柱回波缀於后,三涂太室结于前。镇以嵩高乔岳,峻极於天”。经济原因:《尚书·禹贡》把全国划分为九州,并且对九州土壤的颜色、质地与肥沃程度进行了描述并划分了等级。洛阳属于豫州,豫州之地“其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赋杂上中。”洛阳所处的伊、洛河谷宽阔的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地,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种植、森林的生长、灌溉农业发展的需要。东汉时期,洛阳周围也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洛阳城周围的水资源主要有洛水、伊水、瀍水、谷水等,而黄河则在洛阳城北邙山的北面,不仅满足了都城居民对水的基本需求,为农业发展等提供便利条件,也有利于交通运输和园囿建设。对水资源的有效改造、水资源所形成的交通网络,又能够进一步产生重要的综合效益。军事原因:东汉定都洛阳时,全国尚未统一,东汉统治者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考验。当时刘永雄据今豫东、皖北,与山东的张步、苏北的董宪、庐江的李宪,连成军事同盟,专制东方;公孙述据益州之地,北连隗嚣,东结延岑、田戎,称帝建号;隗嚣据有今甘肃全境,南连公孙述,北结卢芳,西通诸羌,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卢芳据今山、陕北部和内蒙古一带,由匈奴拥立为“汉帝”,“与匈奴连兵,数寇边民,帝患之”;长安还有更始政权的存在。刘秀本人则在河北开辟建立了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这样刘秀选择洛阳作为都城,能够使自己与后方保障地紧密联系,也能够与更始、刘永等割据势力对峙。而且在当时刘秀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内,也只有洛阳是最佳的都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