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 课程论坛
复制链接为何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回复[3] 查看[720]
楼主 2013/10/16 10:11:38
包明艳

宋代这样一个并不起眼的朝代,却得到历代诸多历史学者的盛誉。元人在编修《宋史》时评价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近代思想家严复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结合这些人的话说,说说你对汤因比这句话的理解。

1 2013-10-16 10:28:53 [引用]
李梦扬

     士大夫是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尽管科举制在唐代已经实行,但有研究统计,唐代官员中科举出身只占1/3,到宋代,科举才成为选拔官吏的主渠道,90%的官员都是考进来的。据陆游所著《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立国之初便在太庙立了一幢誓碑,上面记载着三条誓言,是太祖皇帝为子孙订立的“家法”,自太祖以下只有当朝皇帝才有权参看。历代宋帝对此皆遵循不改,以至于靖康之乱时,高宗于混乱中即位,被掠北去的徽宗担心其不知此碑内容,还专门派人南下告知高宗这一秘密。可以想见其严肃性和神圣性。这三条誓言中的一条便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在这样的一个政治传统下,士大夫从政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仕途并不是充满了风险。张其凡先生指出,“士大夫积极参政而无杀身之虞,其参政勇气自会倍增。宋人每每称颂宰执‘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后果是导致了宋代另一个政治传统,即“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完整出处来自宋神宗与文彦博的一番对话,当时神宗锐意改革,但文彦博坚持“祖宗之法”不愿改革,神宗质问道:“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于是回答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大臣敢于在皇帝面前宣言,“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这种气度在传统社会中也只有宋代士大夫才有。

2 2013-10-16 11:34:21 [引用]
崔娇梅

宋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商业的发展,不仅发展水平高,而且社会对商人与商业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甚至朝廷的政策相比之前朝代也有了较大改观。一般的“重本抑末”的说法已经很难概括宋代的情况,明清时期“农商皆本”的思想正是孕育于宋朝从工商业的发展水平来看,宋代是超越前代的。首先,商业的发展依赖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最基本的粮食生产为例,宋代亩产量一般是两石,最丰产的地区可达到每亩五石,而唐代的最高亩产只有两石,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粮食亩产提高使得同样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腾出来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除了为纺织业提供原料的桑、麻等作物外,甘蔗、果树、蔬菜、园艺也都发展起来。在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想要考察当时工商业发展的水平,考察商税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份额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以当时的四川地区为例,以农业税为基础的两税收入是161 万贯,而商税则达到167 万贯,这还没有算上酒税、茶课、盐课等收入。可以想见,成为财政支柱的工商税背后该有一个多么繁荣的工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是唐宋变革时期在经济上的显著特征。新的经济形势与社会力量形成后必定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造成冲击。在社会阶层上,宋代打破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垄断,打破了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富民”开始崛起;在文化上,宋代改变了之前为贵族服务的艺术形式,以平民为对象的通俗艺术勃兴;在价值观念上,传统的“贵义贱利”道德标准受到冲击,社会价值从注重形式转向注重功利。这些变化都是之前历史中没有的,正因为注入了这些新的活力,宋代历史才会那么丰富多彩。

 

3 2013-10-22 23:08:58 [引用]
王妮娜

纵观中国历史,改朝换代-为了某个人做皇帝无不以千百万苍生的生命为代价。新的王朝建立后,皇帝为了巩固自家的天下,往往大杀建国功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然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例外, 太祖黄袍加身取代后周, 并没有由于担心前朝龙子龙孙复辟而对他们加以屠戮。 他还勒石为盟, 要求后嗣新君遵守如下誓言:  保全柴氏子孙, 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他的后人也基本上没有违反以上誓约。因此, 在宋代,士大夫的地位相当高, 皇帝没有集权,实行开明政治,对知识分子也是相当优待的。 在政治斗争中, 对失败的一方顶多是贬谪, 而没有杀死对方。宋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活得最有尊严的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