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 课程论坛
复制链接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回复[4] 查看[1441]
楼主 2013/10/26 23:36:47
梁克敏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从此中原和西域的交流日益增多,请问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1 2013-10-28 23:08:46 [引用]
武嘉仪

1.同朝鲜的关系: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三韩多次派人赴汉.朝鲜半岛上的檀弓果下马传入中国;汉铜漆铁器.而三韩之一的辰韩引汉文化,被称秦韩;

2.同日本的关系: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又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外,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与西亚欧洲的关系:张骞通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国与西亚欧洲国家交往的途径。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中原和西域各地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的物质生活。史实: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佛教也传到中原。

2 2013-10-29 21:36:35 [引用]
王小涛

除了路上丝绸之路,也有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徐闻县是广东最早的县治之一,远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经设置。它位于雷州半岛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汉武帝极力开辟海上交通,致力于海上各国往来。在汉武帝的努力下,汉朝终于先后开辟三条重要的海上航线。 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 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 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派张骞(?-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贸易信道--陆上"丝绸之路"。

3 2013-11-01 22:40:16 [引用]
王妮娜

汉代中国与印度半岛的交往最初是以缅甸和中南半岛为桥梁。巴蜀商人集团充当了西汉前期西南地区和印度交往的主力和先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曾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把蜀地的商品远销至印度、东南亚等地。西汉前期,蜀商充当了南方走私贸易的主角。到了东汉,从南方入境的外国使者和商人日渐增多,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许多商人打着朝贡的旗号来华贸易。佛教徒也接踵而至。使者、商人、佛教徒成为东汉中外交往的主体。《后汉书·西域传》云:"天竺国……和帝时,数谴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公元159、161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东汉后期,印度与汉朝的交通主要以南方海路为主。

4 2013-11-02 22:37:01 [引用]
祈潇潇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汉代与外界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逐渐扩展到欧洲当时的罗马帝国。在我国史书中,古代罗马帝国曾被称作黎轩、黎靬、犁鞬、海西、大秦或拂菻、拂懔、弗林。据《史记·大宛传》载:“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靬善眩人献于汉”。这里提到的“黎靬善眩人”即罗马的魔术师,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来中国的罗马人。罗马帝国同中国的直接交往,受到安息的阻碍,罗马人转而走海上丝绸之路。汉桓帝延熹九年,一位自称是大秦王安敦派来的使者,在越南中部的日南登陆,到洛阳谒见中国皇帝,并献上象牙、犀角、玳瑁。这是中文记载的欧洲同中国的首次直接接触。从此次通使以后,罗马人来华经商逐渐活跃起来。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沿着丝绸古道,大量中国丝绸等物品源源西运,流向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直到地中海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