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链接中国古代忠君思想的发展
回复[2]
查看[1644]
楼主 2013/10/15 16:30:15
冶小英
1
楼 2013-10-15 16:41:14
[引用]
王雨萌
《吕著中国通史》中提到:“臣受君主豢养,所以效忠于其一身,及其子嗣,尽力保卫其家族、财产。以及荣誉、地位。而民是绝无效忠于君的义务的。盖起于1.好战的酋长所豢养的武士,2.及其特加宠任的奴仆,起初专以效忠于一人一家为主。后来人道主义发达,又从经验上知道要保一人一家的安全,或求其昌盛,亦非不顾万民所能。于是其所行者,渐须顾及一国的利益。有时虽违反君主一人一家的利益,而亦有所不能顾。即大臣与小臣,社稷之臣与佞臣的区别。然其道,毕竟是从效忠于一人一家进化而来的,终不能全免此项色彩。”两者在古代的区别很明白,但是到后世却不清楚了。后世无官职的平民亦效忠一姓,不仕新朝,这在古人看来很不解。但剥极则复,到晚明之世,又露出了一线曙光。吕先生在后面补了一句:“异民族当别论。民族兴亡之际,全民族都有效忠义务的。”
2
楼 2013-10-16 20:43:47
[引用]
许美惠
忠的道德规范是我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它是孝的延伸,并且臣对君的的忠是相对的,臣事君固然要忠,而对君也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是逐步发展和固化的,真正以盲从、愚忠为特点的中军思想,是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封建社会是以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的胜利安排,这种胜利破坏了整个旧的君臣地位的配置。人臣一旦丧失了相对的政治地位,君主就成为住在社会的绝对力量,忠君思想就是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而得到了极为精致的解释,高踞与封建思想的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