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一章 十七年重要小说研究 |
|
|
|
第一节 杨沫《青春之歌》 |
|
|
|
第二节 柳青《创业史》 |
|
|
|
第三节 茹志鹃《百合花》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二章 十七年重要诗歌研究 |
|
|
|
第一节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
|
|
|
第二节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创作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三章 十七年的戏剧研究 |
|
|
|
第一节 老舍的《茶馆》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四章 新时期重要小说研究 |
|
|
|
第一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蝴蝶》(上) |
|
|
|
第二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蝴蝶》(中) |
|
|
|
第三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蝴蝶》(下) |
|
|
|
第四节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
|
|
|
第五节 寻根文学与阿城的《棋王》(上) |
|
|
|
第六节 寻根文学与阿城的《棋王》(下) |
|
|
|
第七节 “新写实”小说与池莉的《烦恼人生》(上) |
|
|
|
第八节 “新写实”小说与池莉的《烦恼人生》(下) |
|
|
|
第九节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上) |
|
|
|
第十节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 |
|
|
|
第十一节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下) |
|
|
|
第十二节 张洁的小说(上) |
|
|
|
第十三节 张洁的小说(中) |
|
|
|
第十四节 张洁的小说(下) |
|
|
|
第十五节 刘索拉、马原、余华等人的先锋小说 |
|
|
|
拓展资源 |
|
|
|
第五章 新时期重要诗歌作品研究 |
|
|
|
第一节 朦胧诗概述(上) |
|
|
|
第二节 朦胧诗概述(下) |
|
|
|
第三节 北岛的诗歌创作 |
|
|
|
第四节 舒婷的诗歌创作 |
|
|
|
第五节 韩东、于坚的“新生代”诗歌 |
|
|
|
拓展资源 |
学习指南1 |
学习指南(一) “中国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在这门课中系统介绍、评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学现象,让大家对建国以来的文艺运动、文艺理论和文学流派思潮有全面地了解。而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课程叫“当代作家作品专题”,在这门课中学习的重点将放在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上面,将文学发展史作为研究作品的背景来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它对最切近当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现象又深刻地关注。在这门课中,我们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建国以来具有影响的、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正确评价新中国文学的成就。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和评论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上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97)下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主要参考教材有: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吴秀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王光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雷敢、齐振平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课程安排 我们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主要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指南的安排,在空余时间自己先阅读作品,这样有准备的听课,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首先是导论,在导论中要阐述本课程所研究的重要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文学史背景,明确当代文学的分期,还要对有关“当代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和说明,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前提。 第一章是十七年重要小说研究,在此章节中,介绍17年的重要作家作品。 第一节是杨沫的《青春之歌》,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长篇小说,并且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思考,《青春之歌》是如何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创造了“反抗/追求/考验/革命”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 第二节是柳青的《创业史》,柳青的《创业史》被普遍认为是代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对《创业史》人物的争论,后来演化为文学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创业史》人物的讨论,确立了“工农兵英雄人物”开始成为文学创作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美学”标准。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创业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创业史》,可以得到两种相互矛盾的评价,导致这种价值判断的矛盾是什么。 第三节是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文革之前,茹志鹃几乎成了风格的同义词。她始终坚持了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她在选材上、选择人物上、以及表现手法上都标新立异,大家要通过阅读《百合花》、《如愿》等小说来体会作家写作的风格。 第二章是十七年重要诗歌研究。 第一节是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同学们要阅读他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大海》、《厦门风姿》、《乡村大道》、《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从《望星空》中思考时代对于一个优秀诗人的影响。 第二节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贺敬之从来不以“个人”的身份抒情,他始终站在群体的立场上表达公共的情感。他几乎是在一片赞美声中过来的诗人,同学们要阅读《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十个作品,了解这种始发于50年代,而在六七十年代中居主导地位的政治抒情诗潮流。 第三章是十七年的戏剧研究。 我们只分析老舍的《茶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还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学们在阅读时要体会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尤其注意《茶馆》的戏剧结构。 第四章是新时期重要小说研究。 第一节是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代表作《蝴蝶》,在新时期早期,王蒙是同代人中最富有艺术探索精神的一位,尤其是对在80年代许多作家都运用的、借鉴西方的意识流手法进行了积极而自觉的实践和探索。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春之声》、《蝴蝶》、《来劲》等三篇我们在课堂上要分析的小说,理解意识流小说对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突破是什么?“东方化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在哪里?最好将《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布礼》、《蝴蝶》等6篇以意识流小说手法写作的小说称之为“集束手榴弹”,都需要阅读。 第二节是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20世纪有三位描写农民命运、塑造农民形象的高手,他们是鲁迅、赵树理、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由《“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所组成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是高晓声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同学们要阅读,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第三节是寻根文学与阿城的《棋王》,当反思文学由对“文革”的政治批判到对十七年越演越烈的极“左”思潮的反思,进而把矛头指向造成这场大劫难的群众基础,以及它背后的封建文化积淀,改革文学在揭示改革的深层阻力时,触及到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机制,这些都引起了文学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回顾,所以,“寻根”文学作为一种自然的延续,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现象。预读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 第四节是“新写实”小说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新写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下在中国产生的一类文学现象。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现实主义遗弃掉的、不屑一顾的“实存”的另一层面的真实上,他们一门心事地专注于庸常。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纸婚年》,刘恒的《教育诗》、《苍河白日梦》,叶兆言的《挽歌》等都属于新写实小说,以上作品应该阅读,尤其是《烦恼人生》。 第五节是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王安忆是在新时期每一个文学潮流中都有好作品问世的作家,所以介绍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应该注重她创作风格的流变,同学们要阅读她每一个阶段的代表作,如第一阶段《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第二阶段的《流逝》,第三阶段的《小鲍庄》、《大刘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第四阶段(1990年以后)《叔叔的故事》、《长恨歌》等。 第六节是张洁的小说创作,张洁是一位真诚、聪慧、倔强并充满傲气的女权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她几十年来不断创作,发表了许多作品,而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广泛的评论,巨大的关注,她独特的风格和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一直是人们注视的焦点。如果同学们能够系统的阅读一下张结的作品,你将会为张洁风格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惊讶。几乎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曾经写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从而给人以强烈的古典理想主义印象的张洁;一个曾经写了《方舟》、《沉重的翅膀》,从而给人以正统的现实主义印象的张洁,后来能写出充满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的《他有什么病》、《横过马路》、《红蘑菇》。主要阅读《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第七节“先锋小说”和余华《活着》,阅读《活着》。 第五章是新时期重要诗歌作品研究。 第一节是北岛的诗歌创作,阅读北岛的诗《回答》、《宣告》、《红帆船》、《结局或开始》、《太阳城札记》。 第二节是舒婷的诗歌创作,阅读《致橡树》、《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四月的黄昏》、《赠》、《惠安女子》作品,通过阅读北岛、舒婷的诗歌,理解朦胧诗的特点。 第三节是新生代的诗歌,阅读于坚的《作品39号》、《作品52号》、《感谢父亲》,韩东的《我们的朋友》、《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作品,理解新生代诗歌的特点。 以上是我们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当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但无论如何,这些所提及的作品同学们都是应该提前阅读的。 Copyright © Batchwork Software |
|
学习指南2 |
学习指南(二) 导论: 学习目标:阐述本课程所研究的重要作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文学史背景,明确当代文学的分期、性质、学习要求和方法。 在正式进入这门课前,我们在学习指南中还是要对有关“当代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做出界定和说明,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前提。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和分期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的5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的70年代之后,这个概念得到更广泛的运用,50年代当代文学概念提出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的文学命名。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特指1949年以来这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历史。 第二,它还是一个空间范畴的概念,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母体的文学,母体以外的台、港、澳地区文学因主客观等众多因素,未予包容整合。 第三,它在一段时期内还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内涵,定性为20世纪革命文学的最高级的文学阶段,成为社会主义体制内的惟一可以合法存在的形态和规范。 (二)当代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起点和至今发展的路程虽然不长,只有60年的历史,但是为了及时研究和探讨它的发展的现实过程,也为了叙述方便起见,人们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 1、社会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6年简称为“17年”。 2、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至1976年,简称为“文革”10年。 3、社会主义文学的复兴和新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简称为“新时期”。 1949—1966年是当代文学重要的奠基时期和开拓时期,也是历尽坎坷和艰难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虽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具有内在的精神联系,但它无疑更多、更直接地继承了解放区文学的创作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家们面对新的生活、新的任务难免有些手足无措。不仅来自国统区的作家,就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都有一个熟悉、理解的过程;而在新的生活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则更有一个成长提高的过程。 文革17年由于极左路线的猖獗泛滥,我国文学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灭顶之灾,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空白,八个样板戏让八亿人民看了10年,全国每年唯一的文艺刊物就是《红旗》,就连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唐诗宋词被“破四旧”破掉了。文革十年作为极其特殊性也留在了文学史上。 粉碎四人帮后,以党的11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宣布了新时期的开始,文学获得解放,它不仅恢复了百花凋零的文艺园地,而且较之于17年前有了突飞猛进大发展。关注于当代文学的人们,都会深深的感到新时期的文学风貌迥然相异于17年的文学,它变得更加丰富复杂了,各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不断涌现,各种新的文学观念在萌生,文学新人不断崛起,文学在遭受了一次社会历史的大断裂之后,与历史一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5年以后,文学侧重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横向联系,文学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政治性走向人文性、艺术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文学进入多元而活跃的时期,同时也进入混沌无序和焦虑不适的时期。文学在摆脱了太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负,获得了独立声音的同时,又身不由己地被商品经济所裹挟。于是,文学功能的边缘化、文学机制的市场化与文学形式的通俗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发展阶段。 (三)十七年文学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1、十七年时期的作家队伍 十七年时期作家队伍分为三种状况,一是来自延安和各解放区的作家,由于他们亲自参加了革命斗争,并具有解放区的生活经验,已经形成了“讲话”为核心的文学观念,所以对于社会转变较适应,衔接的比较容易。如赵树理、丁玲、周立波、贺敬之等作家,他们的创作未出现过间断,而是奔泻而下,创作状态保持的非常好。像《三里湾》、《创业史》都达到了赵树理、柳青创作的高峰。 二是来自于国统区的作家队伍,这支队伍在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文学业绩辉煌无比,现代文学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在社会转变的时候,他们的创作多少都遇到了一些难题,文学观念、政治观点、生活观念都有一个适应问题。在面临一次新的创作的情况下,有些作家努力适应新的要求进行创作,有些作家再一次寻找自己创作的新支点。他们之中虽然产生了一些杰出的作品如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等,但从整体上来看,未能超越出他的历史上的巅峰。 三是新起作家,他们或来自于革命队伍,如梁斌、杨沫、杜鹏程,或者从新的社会土壤中刚刚发芽,如李准、王蒙、从维熙。对于第三位作家来说,它们是应运而生,不存在转变和过渡等问题。 2、十七年文学的主要成就 十七年文学实践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的歌颂和对异端的批判。前者,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的创作上,它构成了一个时代崭新的文学风貌。具体到文本创作,往往被赋予这样的涵义;在内容上,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主要题材;在人物塑造上,以工农兵为作品的主人公;在形式上,以民族化、大众化为追求目标;在创作方法上,以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为范本;在艺术风格上,以豪迈激越、明朗乐观为主导风尚。 诗歌如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散文如杨朔雪的《雪浪花》,短篇小说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王愿坚的《党费》、茹志鹃的《百合花》,长篇小说如杨沫《青春之歌》、粱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柳青《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戏剧如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陈其通的《万水千山》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而后者,主要体现在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等四次“文艺大批判运动”,以及诸如批判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批判巴人的“人性论”,批判李何林的“写真实论”,批判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等一系列的所谓“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或“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上。这种批判导致了作家的创作向着愈来愈单纯化、平面化的要求发展。于是,丰富多样的文学渐渐蜕变为单一的“颂歌”。 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末也有突破教条主义的禁区的作品,它的创作者是在四五十年代之交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这些作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接受的社会信仰、文学影响,都与理想主义有关,他们的“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理解中国的复杂性,看到的只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主要出现了两类短篇小说:一是对可以称做是“干预生活”的创作,如《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耿龙祥的《明镜台》,李国文的《改选》,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爬在旗杆顶上的人》,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等;二是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可以称做是“爱情小说”,有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 3、十七年文学的创作特点 (1)强烈的政治色彩 人民革命的胜利,作家们从各个方面走到文学的大集体中,面对历史性的胜利,激发了作家的高度的政治热情。他们感到必须以新的政治眼光来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对此,一些老作家不得不把原来生活,原来的思路暂时搁置起来,在新的生活、新的群众中寻找创作契机,多数作家不得不赶写配合政治运动、中心任务的作品,在作品中直接切入政治命题,几乎生活中所有的社会政治运动都由整部作品加以表现。 (2)追求史诗效果 当代文学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文学史上,追求文学史诗效果,就是说他注重表现大的历史过程,和对英雄人物壮美性格的崇尚。史诗效果的追求,必然是把英雄人物放在创作的中心地位,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长篇著作中,也被普遍用在各类文学创作题材中,时代赋予文学这样一种气质,似乎采用英雄主义以外的概念都是违背时代精神的,只有把创造英雄人物形象放在塑造人物的首要地位,才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与这种文学观念相适应,产生了当代文学的又一种特殊风貌。 (3)人物的阶级属性明确,人物性格单纯化 17年以小说创作来说,确实出现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大量的作品直接把社会阶级分析的理论结论,当作人物描写的现成规范,在表现人物关系基本上跳不出阶级分类去写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走向类型化、单纯化。17年文学观念中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 由于文革时期没有文学现象,所以就谈不上什么文学的特点。 二、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一)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因时因境不同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985年以前,属于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1985年以后,则可称之为新时期文学的加速期。 在新时期文学发轫阶段,文学队伍主要是由两代作家构成,一是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中的大多数,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并在社会底层渡过了苦难的岁月,“文革”结束后他们重返文坛,成为80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像王蒙的《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谌容的《人到中年》,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等作品几乎是脍炙人口,或产生争论,或获奖、或改编为电影、电视,总之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在青少年时代过早地经受了被虚伪的理想主义所欺骗和愚弄的惨痛体验,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所以当他们开始写作时,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反映出新的民间化的创作趋向。 1985年,就在阿城、韩少功的《棋王》、《爸爸爸》等寻根文学发表的同时,一批“先锋实验”的小说、话剧、戏曲也相继登台亮相: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陶骏、陈亮的《魔方》(话剧)等,以及此后洪峰、莫言、格非、苏童、余华、残雪等人的小说,都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已有的认识与看法。 1986、1987年间还出现了大量其他文体的先锋作品。1986年9月,《深圳青年报》与安徽《诗歌报》共同发起“现代诗群体大展”,参展的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南方派”、“大学生诗派”、“极端主义”、“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等60余家继“朦胧诗”之后的现代派诗歌,一时出现了大量的现代派诗歌。此外,还有戏曲《潘金莲》(魏明伦),《红楼惊梦》等。这些新异乃至怪异的“先锋实验”之作,强烈地冲刷、改写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1987年池莉的《烦恼人生》与方方的《风景》问世,从此,先锋派的锋芒在文坛上开始有所消退,精神贵族气质让位于平民生活。新写实主义一发不可收,不断涌现佳作。90年代初,新写实主义仍有所发展。如1991年,刘震云又发表了一部堪称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地鸡毛》。 从精神文化脉络来看,新写实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实际上是一致的。而就拒绝或疏离政治权力话语来说,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也是异曲同工。因此,几乎是在新写实主义产生的同时,新历史主义也出现了。莫言的《红高粱》就发表于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当时有人将其视为寻根文学的“最后辉煌”与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 文学的这种倾向,在接踵而至的90年代里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事实上,90年代文学在多元开放的文学格局中更加“无名”,也更加“私人化”了。 (二)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1、新的民间化的创作趋向 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青少年时代过早地经受了被虚伪的理想主义所欺骗和愚弄的惨痛体验,其中大多数人曾在“上山下乡”中感受了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熏陶,所以当他们开始写作时,自然而然地从农村经验中汲取创作素材,由最初的知青题材到稍后的寻根文学,反映出新的民间化的创作趋向。 2、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 在“文革”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十分积极。文学理论上有关于“文学主体性”“小说形式探索”“现代主义技巧”等问题的讨论,虽然不成熟,却推动了理论界对文学自身价值的关注。相比之下,文学创作的意义更大一些,许多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借鉴,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现代人感情意识的艺术空间。 3、多元的价值取向 90年代的文学打破了80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文学史走向,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作家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促使文学创作从宏大叙事模式中摆脱出来,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叙事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 Copyright © Batchwork Softwa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