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话说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心理减压

发表者:马肇禹

心身疾病,是以身体症状为主,在其诊断与治疗上,心理因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指的是由于精神、情绪负担过重,而引起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病、高血压、胃肠溃疡、哮喘、肠道痉挛、皮肤病等等。

随着城乡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张,而紧张的工作会使人们的精神、情绪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处理不当,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提高。面对这种境况,了解心身疾病,特别是了解应对其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大有裨益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情感及思想、行为与环境所处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即一和谐的状况。

心理健康包括:1、心情舒畅快乐; 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 4、个体与社会要求相协调;5、保持情绪稳定。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具有爱的能力并建立了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有足够的爱、工作和娱乐。人际关系适宜。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具有适应和调节自身的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心理健康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压力情境下,个人与现实环境保持协调以及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乐观态度对待生活,多从积极方面看问题;有积极进取而又现实可行的生活目标;有观念明确、能够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人遇到高兴的事或者不高兴的事,都不能够情绪表现过激。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控制,吸取经教训,进一步提高。

对自己行动负责:人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自我尊重,自我尊重来自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迎接生活的挑战。健康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做自我指引、自我管理、自我负

责。

身心疾病心身疾病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这两个医学术语乍看起来似乎没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或是对于一般的当事人来说,这两个概念完全是一样的。为提供求之便,有必要加以说明。

人类的疾从心身因果关系上看,可以有四种,但就病变实质而言,则有两类: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躯体疾病中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

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我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则是另外一回事,其发病的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于发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而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如: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

心身疾病的当事人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出现神经系统或其他生理系统损伤病变时相似的生理痛苦,当事人这个时候真的感到自己生了。据统计,综合医院有近30%的患者是这一类病人其中癔病是最有代表性的。

心身疾病、身心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按照中医学的说法:心身疾病为先郁而后病,身心疾病则先病而后郁。心身疾病治疗上可选用疏肝解郁法,行气宽胸、安神定志法。西医一般用谷维素、维生素B1或小剂量安定药物。对身心疾病以治疗原发病灶为主,同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心理上的疏导。

由此可见,心身疾病、身心疾病都必须诊断明确,实施合理的康复计划、对症下药。患者则应豁达、乐观地对待疾病,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才能药到病除,早日康复。

种种社会心理刺激均可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另者心身疾病总是伴有一定的躯体异常或损伤的,故必须对躯体的病理改变及时有效地作出纠正。可以采取药物、手术等常规治疗方法为主。再者,在这一过程中,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及其生活圈内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的、多向交往过程;诊治中,护理人员、家属、亲友、同事等具有医生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间患者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诊治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态度、认识和配合情况。

精神上有压力是正常的:人体的生理机能有惊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它使人能应付各种复杂、紧张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短期的高度紧张工作、遇到严重挫折,以及亲人突然死亡等重大事件以后,除少数个别情况外,情绪与生理的过重负担会逐渐消除,机体也就恢复了正常机能。

人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抵抗力呢?生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任何一个机能系统中,使失常的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的影响力的总和,始终大于导致失常的影响力的总和。当人因为体力或情绪负担过重而血压升高之后,由于机体具有趋向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作用力,各个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

应激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医学大百科全书》载有应激状态是指扰乱人体自然平衡的任何影响,包括物理性损伤,生物性侵害或伤及情绪上的干扰等。应激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高度紧张状态,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非特定性回答。当一切来自体内、体外和社会的刺激源,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突发紧张状态,并由此而扰乱自然平衡时,称为心理应激。这时,机体将动员自身全部潜力对付强烈的外部状态,增强人的力量,提高积极性,使人的思维明晰准确。故此,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所有变化,都可能成为心理应激的来源,如升学、就业、考试、结婚或离婚、退休、工作变动,以及家族成员的出生或死亡等。一般认为,即使是积极的生活变动也可以是充满紧张的,从而引起心理紧张和心理反应,但它们对人的影响要小于消极的生活变故。研究表明,越是消极的、不可预料的、不可控制的生活变动,其导致的心理应激作用越强烈。有关研究确认,心理、社会的应激源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许兰萍教授的论点: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许兰萍教授在心身医学学术论坛上就大声疾呼:疾病的发生发展要与遗传、生物学、地理、季节、气候、环境污染、居住条件、饮食卫生、不良生活习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密不可分;同时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我们的诊治模式就是心身疾病诊治新模式,即:一个模式:整体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一条主线:在大脑皮层中枢神经主导的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器官。两个诊断:生物学诊断、心理学诊断。关注三个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下丘脑垂体性腺。强调的是三条轴线与心身疾病的关系,遵循这一生命科学的规律,顺应它就可以少患病。

典型病例一

张某,女,52岁,务农1989327日初诊,患者胸闷如窒,精神恍惚,长吁短叹,愁眉苦脸,诊问其因,得知丈夫病故孤寡一人,其十八岁的儿子淹死后就病倒了,吃不香,睡不着,成天头昏脑胀,观其舌色淡紫而干,苔薄白,切得脉弦缓而涩,显系悲伤太过,加之性格内向强忍,郁气结胸,损及肝脾之候,诊断为:抑郁症

如此严重忧郁哀痛,闭阻气机之证,为了激发患者宣泄忧伤之情,讲述了如此相仿的另一类悲哀凄凉的案例,溶医理、哲理、伦理的劝导启迪,患者听后悲伤涕泣,潸然泪下,痛哭出声。另劝慰妇人:死者长已矣,虽骨肉之情,割舍不断,但仍需节哀,非克制住自己的感情不可。须臾,问患者如何?答曰:胸中闷气顿觉轻松。接着便以疏肝理气,安神定志方:柴胡10克,赤芍15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五味6克,枳壳12克,白术10克,麦芽12克,柏子仁10克,香附10克,建曲6克,大黄3克七剂,一周后二诊时,患者一改昔日愁容,面色明润,愿与人攀谈。食欲增加,每餐能进食二两多,二便通畅。再拟:养血疏肝法,以消遥丸善其后。

按:《灵枢  口问》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悉忧则心动,动心则寺脏六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出焉。该患者因亡子之事突然发生,精神骤遭打击,心理难以承受,悲哀至极,加之素来性格内向,其气更难得以喧泄而郁结不解,刺激性案例使其啼哭出声,涕泪俱下则全身轻气通畅,籍之以调和阴阳,喧发心中郁结之气,达到阴阳归乎和平。同时辅以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之品,俾心理和生理者得到治理而告病愈。

典型病例二

秦某,女,27岁,技校工人,1990718日初诊。成家两年,有一岁半小男孩,因病由父亲及胞妹陪送来我处诊治。一月来因在婆家生活感到压力很大,处理家务料理孩子似感到束手无策,形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不振,抑郁寡欢,喜叹息,日不思茶饭,夜不安睡寐,乳汁减少,月经亦未至,见诊前各项理化检查均未见异常情况。察其舌淡红,两脉细数无力。综合脉症舌象,显然诊断为:郁证。症属情怀不畅,思虑伤脾,忧郁伤肝,心血暗耗,气阴两虚。进一步向其父亲了解其成长史及个性特点:小秦自幼品学兼优,母亲常年外出工作,只好由奶奶带养,中学时代连任六年班委,酷爱小说,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婚后丈夫又常年在外地工作,病后只好回到娘家。结合以上情况,先以开导劝说,转移,疏理患者思绪,并给以舒肝健脾,宁心安神法,方用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郁金10克,枣仁10克,交屯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丹参15克,薄荷6克,三剂。

:小秦克服了对婚后生活富于的想象,正确面对现实生活,一减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那种好胜,鼓起勇气,一扫往日愁云,茅舍顿开,故此心胸豁然,寐也安宁,纳食有增。按:本例的痊愈在心理疗法的作用,但药物实属辅助投药,疏导安慰必不可少。首先指出改变环境,令丈夫回家后陪伴小秦,除分担家务,料理孩子外,爱疗帮助小秦渡过这一障碍期,然后用药调治,对机体阴阳气血恢复正常从而达到心身同治,得以康复的目的。郁金10克,枣仁10克,交屯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丹参15克,薄荷6克,三剂。

健康教育是维护自身权利:

在学术界专家们,一再呼吁:要知情同意合理用药人性化服务、广大患者也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健康健康咨询、健康信息的流通。咨询则是有针对性的个别健康教育、帮助、指导、解答等多方面的服务。临床上发现有时医生的一席话,让患者茅塞顿开的奇迹。真正起到让患者参入健康、把握健康、拥有健康,而咨询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殊不知心理也会感冒的,只需咨询者能很快地进入帮教过程和增长知识的过程因而就能受益了。从某种意义上看,所谓心理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医学化了的哲学,其中的道理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早就有了,心理治疗不过是借了医学和心理学的技术来讲原本属于哲学家、教育家的话。

简述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一种较好的疗法,认知疗法的理论核心是高度重视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就是曲解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因此、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须要认知调整,也这就是说:患抑郁症的背后有一些自己尚未觉察的功能失调的思维在起着强大的支持作用。功能失调的思维还包括以偏概全任意推断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绝对化等五种形式。所以,临床上关键作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咨询工作。

1、要让病人认识到,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运转都是基于科学规律及其相关的事件,绝不是偶然发生的或基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的,人类的情绪和行为也不例外。

2、要让病人领悟到,人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在引发情绪及行为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3、要帮助病人认识到,引起自身症状并使其持续的原因,寻找自身的非理性信念。

4、要帮助病人领悟到,每一种观点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假设,都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检验的方法探讨其真实性。

5、要帮助病人领悟到,如果某些信念是非理性的,则完全可以放弃它,以理性的信念代替它。

增加免疫能力办法:

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力主要靠食物。有些食物的成分能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加免疫能力。各类营养素的摄取必须十分充足,才能使免疫系统强壮。

蛋白质、维生素CE、大蒜、洋葱、绿茶、柑桔、柠檬、西红柿、胡萝卜、菠菜、橄榄油、红酒、菇类、菌类等,这些食物都富含抗氧化剂,能活化免疫细胞,平衡免疫系统。

再适度锻炼每周34次,每次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欢乐时能激发人体的许多与免疫有关的化学物质,如儿茶酚胺等,免疫细胞因此变得更活跃。

扼杀免疫力的食物有高脂肪、糖、烟、酒、咖啡、毒品等。滥用抗生素会减少有些病人体内负责协调免疫系统的荷尔蒙。确保日常生活方式的健康与科学,是人们改善机体免疫力的最佳方式。压力能给人身心带来不健康的影响,如血压升高、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诺曼.卡辛斯提出:将幽默作为一种疗法,为心理病人减压的观点,并付诸实施。压力大或紧张过度的人只要时常微笑,就能重新体现到愉悦、希望、自信等积极的情绪。

用中医的办法消除应激:

自古以来,中医学对心身健康就十分重视。常强调患者自我心理调节的必要,鼓励患者采用调心、静神、畅情三法,以消除应激。

调心:

古代医家称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它是生命之根,是精神活动的主宰。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是担负支配事物功能的中枢。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在的统摄下,使个体呈现形神合一(即生理、心理和谐)的健壮体魄。生病时,易致五志过极,气机紊乱,又因五脏化生的火总统于心,故七情所伤必然首先影响心的功能,继而波及其他脏腑。所以,治疗中,要首先考虑到调心,安定被扰之心神,使不良的情感波动及时平静下来,就能改善或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另外,在无病时,也应着意于陶冶性情,使心神稳定。节思虑以养心,则能防病于未然,也可达到消除应激的目的。

静神:

静神就是要保持恬淡虚无,防止七情六欲的纷扰,使精神免受刺激。恬淡以养心,虚无可全神。古代医家认为,神在于养,神清则骨老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安。这说明静神可使人舒心静志,稳定下来动乱的情绪,克服悲观、孤僻、忧心忡忡的不良性情,使精神内守,从而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睡眠好有利于免疫力,反之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晚11时到凌晨3时是人体的经脉运行到人体的肝、胆的时段,最迟也要在凌晨1时的养肝时间进入睡眠期。从各种情志疾病的治疗中不难发现,只有静神有方,养心得法,才可以稳定情绪,调和气血,使脏腑神气安和,意志调畅,身轻气适,精力充沛,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对消除心理障碍,避免心身疾病可起到积极作用。静神是摄生的最高境界。而审病求机,随机变法,依法组方,运方促治只是守门户之法。

畅情:

情志异常既是直接导致心身疾病的病因,又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对病情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即祛除心理刺激,稳定情感波动,调畅气机,令其舒达,以至和平。气机舒达,指喜悦的情绪能使人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气、血、津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则健旺。所以,我们除了指出心身疾病的缘由还得倡导在预防上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扩大知识面,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乐观豁达,扩容包含,机智敏捷,迅速捕捉事物本质,才能产生轻松的感受,即使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仍能享受愉悦,建立乐观生活态度,提高自身的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

音乐疗法:

解除忧郁:可听《光明行》、《喜洋洋》、《雨打芭蕉》、《春天来了》等。

解除疲劳:可欣赏《假日的海滩》、《锦上花》、《矫健的步伐》、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等。

失眠患者:可欣赏《平湖秋月》、《银河会》、《二泉映月》、《军港之夜》、《春思》等。

健脑益智:可选听《太湖水》、《空山鸟语》、《花好月圆》、《小草》等。

疲劳:《假日的海滩》、德彪西的《大海》、维瓦尔第《四季》中的《春》

失眠:《平湖秋月》、《烛影摇红》、《梦》、《仲夏夜之梦》。

躁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鞑靼人的舞蹈》。

心绪不定:《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

精神忧郁:《三六》、《步步高》、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西贝柳斯的《芬兰颂》。

神经衰弱:《喜洋洋》、《瑶族舞曲》、海顿的《G大调三重奏》。

食欲不佳:《欢乐舞曲》、《花好月圆》、《嬉游曲》。

当你身体不适后,不妨试试上述音乐处方,绝对没有副作用。

善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宽容——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人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发生。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

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 

乐观——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影响身心健康。 

俗话说岁月不饶人,转眼已到中年,到中年后,身体处于生理动荡时期,也是多事之秋。如何才能让我们安全地渡过这一时期呢?如果你随时保持一种乐观的心理,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收获! 

淡泊——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名联说:无求便是安心法;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会对世事他人牢骚满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击退。  

心理疗法、即话疗

目前兴起的心理疗法、话疗等都是针对患者的不正常心理进行疏解和开导,心理治疗有的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家人的关怀和鼓励也可以帮助患者走出阴影,正确面对疾病,鼓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健康知识人人需要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

健康不能一蹴而就

健康就在我们身边,健康就在自己手中,不仅需要在饮食、起居、睡眠、锻炼等各方面多加用心,而且也要注意在个人奋斗,事业成功,金钱以及家庭等方面采取合宜的态度,保持健康的心智,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生活态度唯有这样,亚健康才无法侵害到你,你的生活才会幸福、安康。

 

教学日历